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,困扰着全球众多患者。该病患者不仅要承受震颤、僵硬、运动迟缓等运动症状的折磨,随着病情变化,患者还会面临睡眠障碍、嗅觉障碍、认知障碍、情绪问题、疼痛、便秘等一系列非运动症状。遗憾的是,目前该病还不能治愈,只能对症治疗,因此,有效的症状控制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、减轻患者不适具有重要作用。
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许二赫指出,目前对于帕金森病的治疗,主要挑战是在患病早期服药,药物往往起效平稳,但随着疾病进展,大脑“缓冲”多巴胺的能力丧失,进而出现症状波动等并发症。药效不足时(“关期”),患者会突然手抖僵直、无法动弹,导致拿餐具困难,吃饭时饭菜洒落,行走中可能突现冻结步态,极易摔倒;药物稍过量时(“开期”),又可能引发不受控制的乱动,临床称为异动症,会导致穿衣、进食不稳,甚至会撞翻物品,头颈乱动还可能影响吞咽安全。因此,亟待改善药效像“过山车”般缩短、波动的状况。
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毛薇表示,我们期盼药物能够解决当前治疗的三大“痛点”:一是能够延长平稳期,告别“过山车”波动。因为患者大脑对储存和缓冲多巴胺能力的缺乏,一天内可能反复在“关期”和“开期”间切换,因此,药物需要提供更持久、平稳的药效覆盖,显著减少这种致残性波动。二是能够有效预防或显著降低异动症发生风险,这也是长期用药后最棘手的副作用。三是能够更好地控制非运动症状,以及简化用药方式,例如长效注射剂等,这也是新药研发的重要方向。
据了解,目前对于帕金森病的治疗,主要有药物、手术等方式。多靶点和新型靶点药物包括新一代MAO-BI药物甲磺酸沙非胺片在内的新型帕金森病药物,为多巴胺能神经受损已外退变提供了治疗可能,其不仅能通过对单胺氧化酶B的抑制作用增加脑内多巴胺浓度、增长其维持时间,还能通过对离子通道阻滞的作用抑制谷氨酸的过量释放,改善神经元过度兴奋,进而改善一系列非运动症状。脑深部电刺激术(DBS)可将电极植入大脑深部核团,通过微弱电流刺激核团来调整神经元的电活动性,从而改善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和运动并发症,例如抖动、僵硬、活动缓慢、异动、开关现象等;智能神经调控如新型自适应脑起搏器(aDBS)可通过实时监测脑电信号,动态调整刺激强度,日均“开期”延长。神经修复技术如干细胞移植技术已在临床中,可能修复多巴胺神经元,延缓病情进展。还有些中医药疗法,也能起到改善症状,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。
“临床中,发现有些患者不规范用药,如漏服或擅自加大药量,这样不仅会使病情难以得到有效控制,后期还可能会出现药物耐受性,导致药效降低,不得不使用更高的剂量才能达到相同的效果,增加了副作用的风险。”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刘疏影提醒,患者一定要严格遵医嘱定时服药,同时避免高蛋白饮食干扰左旋多巴吸收,还应记录症状波动供医生调整方案。家里有帕金森病患者的,应预防其跌倒,例如移除地毯杂物,浴室加装扶手,穿防滑鞋等,每日还应进行踏步训练及太极拳、八段锦等强化平衡能力。此外,要注意患者心理的主动干预,帕金森病患者常伴发抑郁,需积极药物治疗和心理支持干预。(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田雅婷)
配查网-配资世界网-深圳配资门户网-股票配资平台官网入口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