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转自:人民网-云南频道
曾智慧
“现在,我也算半个西双版纳人。”到云南西双版纳玩了一趟后,重庆的邹先生决定留下来,把“旅游”变为“旅居”。如今,他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半年多。
“来了就不想走了”,这是许多旅居游客的共同感受。
近年来,旅游大省云南把“旅居云南”作为“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”的具象化和核心载体来推动,将绿水青山与人文底蕴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。气候温润、风情独特的西双版纳,更成为众多游客到云南旅居的理想之选。
今年上半年,西双版纳旅居人数达56万余人,同比增长35.06%,人们在这里度假、康养、创业……重新定义着生活的无限可能。
依山傍水的曼广居民小组,风景如画。杨林凯摄
曼广:都市人的“田园牧歌”
骤雨初歇的清晨,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植物的清新气息,刚刚散步归来的邹先生脸色红润,笑意满盈。
“在这里每天都能呼吸到新鲜空气,幸福指数特别高。”自从定居曼广后,他便彻底爱上了与自然为邻的田园生活。
曼广居民小组背靠嘎洒省级森林公园,距离景洪市区仅20分钟车程,居住着79户395名村民。这里依山傍水、风景如画,傣家建筑掩映在绿树丛中,金黄色的屋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,犹如一幅生动的田园诗画。
依托好山好水和丰富的傣医药、温泉资源,当地通过“企业+村集体+农户”模式,打造“寻梦·傣庄”项目,将过去用来放置生产、生活用具的傣族民居闲置空间改造为37套“主客共享”的旅居房,已吸引了上万人来度假旅居。
曼广居民小组将原来用来放置生产、生活用具的傣族民居的闲置空间改造为旅居房,图为旅居房内布局。杨林凯摄
“一楼是我住的地方,二楼是房东住的。有专门的楼梯上二楼,互不打扰却又能随时串门。”退休后,邹先生偏爱清净,“主客共享”的模式让他能很快融入当地生活的同时,又不担心被过度打扰。
旅居产业的发展,不仅让游客找到“诗和远方”,也为曼广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。
村民玉应将自家房屋出租参与项目改造,同时担任保洁工作。每月不仅有3000元的稳定租金收益,还有3500元的月工资收入,再加上年底分红,年增收超过6万元。
自2024年运营以来,“寻梦·傣庄”项目已实现营业收入228万元,带动村集体增收12万元,村民通过租金、分红等渠道获利超100万元。昔日的传统村落,正焕发出新的生机。
“我们计划以曼广为起点,辐射周边的7个村寨,未来预计完成2000套特色民宿打造。”寻梦(西双版纳)康养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科杰表示。
万景社区是成立于2020年的“年轻”社区。图为万景社区一隅。杨林凯摄
万景社区:互嵌共融中解锁人生“下半场”
每到傍晚,万景社区的广场上总是热闹得很。
伴随悠扬的葫芦丝乐曲、欢快的象脚鼓舞鼓点,来自天南地北、操着各地口音的男女老少旅居游客,踩着节拍一同跳起了舞蹈。
“我喜欢跳舞,真没想到,靠舞蹈能在这儿结交到五湖四海的朋友,西双版纳就是我人生‘下半场’的‘快乐老家’!”带有河南口音的旅居游客张冬霞笑着说。
万景社区是成立于2020年的“年轻”社区,有住户17000余户,2万余人。这里80%以上的常住居民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,覆盖16个民族,多为离退休人员。
“在我们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城镇社区,流动人口比本地居民还多。”万景社区党总支书记、居委会主任蔡辉介绍。
万景社结合旅居人群的需求,成立了舞蹈社、太极等19个艺术社团。图为旅居客们正在排练舞蹈。杨林凯摄
咋管好这个“大家庭”?
“我们有自己的办法。”蔡辉笑着说,西双版纳本就是一个多民族互融共居的地方,不同民族的居民、不同的生活习俗,在这里都会被尊重与理解。万景社区延续这份包容,结合旅居人群的需求,成立了舞蹈社、太极社、书法社等19个艺术社团,让不同民族、不同年龄、不同背景的人们,因共同兴趣爱好而相识融入。
目前,19个艺术社团蓬勃发展,已成功吸纳900余人加入。此外,流动党员志愿服务队、饺子志愿服务队、红袖套志愿服务队等7支共400多人的志愿服务队,也让众多退休旅居游客感受到多姿多彩的生活。
“这就是老有所乐,老有所为。”饺子志愿服务队队长李燕萍说得实在。
曼贺纳古寨航拍图。杨林凯摄
曼贺纳:在慢时光里创造“理想生活”
走进曼贺纳居民小组,时光仿佛都慢了下来。
这个有着1200多年历史的传统傣族古村寨,是距离景洪市区最近的傣族古寨。103栋传统干栏式建筑保存完好,贝叶经传承、傣锦制作、慢轮制陶等传统技艺吸引大量游客和旅居客纷至沓来。
许有山夫妇的饰品店就藏在村子入口处。玻璃柜里,手工打造的耳环、项链等饰品在阳光下闪闪发亮。
“这些都是我妻子的作品。”许有山颇有些自豪。
一次旅行,让许有山夫妇对西双版纳一见钟情,并在此开启了他们的创业之路。图为许有山的妻子正给顾客介绍产品。杨林凯摄
一年前,一次旅行让夫妇俩对西双版纳的民族风情一见钟情,并开启了他们的创业之路。
“我妻子爱做手工,到曼贺纳后,这里的老手艺、老物件……给了她很多创作灵感。”许有山说。
随着生意越来越好,夫妇俩承租了一栋两层楼的傣家竹楼,一楼作商铺,二楼是工作室和卧室。白天敲敲打打做生意,晚上伴着星光虫鸣入眠,日子过得有滋有味。
“在城里开工作室租金高昂,在这里我们花同样的钱,却能拥有整栋楼。”许有山一边算着账,一边说,“更重要的是,我们在曼贺纳找到了归属感。”
有事业,有生活,还有美景。漫步曼贺纳,你会发现,寨子里咖啡馆老板是湖南人,转角民宿店老板是北京人,一家小小的纪念品店里还藏着黑龙江夫妻的创业故事……
“我们全村有各类民宿45家、特色餐厅8家,有图书馆、咖啡馆等各类网红店20余家,年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,村民人均收入突破4万元。这些亮眼的数字背后,是本地村民与外来创业者同心协力的成果。”景洪市曼弄枫街道党工委书记储照辉表示。
增收致富的同时,曼贺纳也始终坚守着对文化根脉的守护。为了更好地保护古村寨的独特风貌与传统文化,当地将保护措施写入了村规民约。
“古寨的建筑,哪些能动,哪些不能动,都有明确的要求和相应的惩戒机制。”储照辉的话,道出了古寨在发展中坚守的初心。
一次邂逅,便成为眷恋。西双版纳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,从不被单一的标签所定义,既有古老民族文化的厚重沉淀,也有旅居创业的鲜活图景;既有自然馈赠的生态秘境,也有邻里相融的人间温情。或许正是这份松弛与多元,都有了停留的理由,让“来了就不想走”的故事,在这片热土不断续写新的篇章。
配查网-配资世界网-深圳配资门户网-股票配资平台官网入口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